長橋臥波,飛跨黃河,他是奮戰(zhàn)在橋梁施工一線科技創(chuàng)新尖兵。十余年來,張永江先后參與黃大鐵路、勝利黃河大橋、東津黃河大橋等多座黃河特大橋及多個重難點項目建設,榮獲中鐵十四局首屆“十大科技創(chuàng)新先鋒”、工程部長標兵、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,在九次跨黃工程中親歷三度飛虹,用實干與創(chuàng)新,在黃河鋼梁上書寫了一名新時代橋梁技術人員的成長答卷。
初跨黃河鍛尖兵
在黃大鐵路黃河特大橋工地,1000米深度震動液化地層長群樁施工、800噸墩旁支架設計、180米鋼桁梁無支墩頂推是世界級難題。
其中,180米鋼桁梁無支墩頂推,如同在空中“推送一艘千噸巨輪”,被業(yè)內稱為“橋梁施工的珠峰”。
工作中的張永江(中鐵十四局三公司 供圖)
面對挑戰(zhàn),張永江,白天攀爬腳手架采集數據,滾燙的鋼梁灼得手掌火辣;夜晚,他伏案演算、反復建模,一次次推翻重來。300個日夜堅守頂推平臺,他和團隊最終創(chuàng)新提出無支墩連續(xù)頂推技術,將1.2萬噸鋼桁梁的推進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——世界首次實現(xiàn)該工況下的高精度頂推。
成果經權威鑒定達“國際領先水平”,獲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。張永江,也逐漸被眾人叫響了名號。
再跨黃河謀創(chuàng)新
“不怕,只要多思考,總會有解決辦法”,這句話,是張永江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,也是他面對挑戰(zhàn)時最堅定的信念。
2021年在勝利黃河大橋維修改造期間,面對超長服役斜拉索更換這項世界難題,張永江迎難而上,帶領“青創(chuàng)團隊”潛心攻關,創(chuàng)新提出“長服役期鋼斜拉橋綜合維修改造”技術,將單根斜拉索的索力誤差精準控制在±5%以內——相當于為服役近三十年的大橋實施了一場“心臟搭橋手術”。這項技術最終形成6項國家發(fā)明專利,不僅為勝利大橋“延年益壽”,更成為國內多座橋梁改造的“技術范本”。
如果說勝利大橋是“修舊如新”的典范,那么東津黃河大橋,則是“從零到一”的突破。
2022年,他轉戰(zhàn)東津黃河大橋,擔任項目技術負責人。面對黃河三角洲軟土地基,他帶領團隊打造黃河最長群樁基礎:100根直徑2米、最長130米的超長樁基深插地下,就像100根細長的筷子插在豆腐之上,承載3.4萬噸橋體。
建成通車后的東津黃河大橋(尹婷 攝)
為確保深樁質量,團隊自主研發(fā)“深埋樁基樁頭混凝土檢測裝置”,實現(xiàn)百米樁基灌注全過程實時監(jiān)測,填補了深樁施工質量控制的技術空白。
在主塔施工中,他堅持精細化管理,帶領團隊在-5℃嚴寒中連續(xù)14天每兩小時測量一次混凝土溫度,精準控溫防裂。最終,項目創(chuàng)下“56天完成百米大直徑樁基施工、8個月建成134.6米傾斜橋塔”的“黃河紀錄”,主梁合龍實現(xiàn)“零誤差”,提前半年通車。
施工過程中,張永江帶領團隊同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(tài)保護要求,推行泥漿外運、全封閉施工、泥沙分離等措施,項目榮獲山東省首屆“保護母親河行動”綠色團隊獎。
三跨黃河鑄匠心
從黃大鐵路黃河大橋到勝利、東津大橋,張永江用十年時間在母親河上刻下三道完美弧線。他的工具箱里既有傳統(tǒng)測量工具,也有搭載建模計算軟件的電腦;辦公桌上既有《橋梁工程學》教材,也有手畫的橋塔模型。這種“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”的融合,生動詮釋著張永江工作的點點滴滴。
作為技術帶頭人,他注重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(yǎng),堅持開辦“工地職工夜?!?,累計授課百余場,帶出多名技術骨干,多人已走上項目關鍵崗位。
張永江所在的九跨黃河青年突擊隊(尹婷 攝)
近年來,他帶領團隊取得豐碩成果:獲省級科技獎1項、集團公司特等科技成果2項、國家級QC成果4項、省部級工法4項;申請發(fā)明專利11項、實用新型專利4項,發(fā)表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。參建項目榮獲國家優(yōu)質工程、鋼結構金獎、鐵建杯優(yōu)質工程等多項榮譽。
“沉下心,踏實干,總有千般難題,亦有破解之徑?!边@是他常對年輕技術人員說的話。如今,他參建的四座大橋取得的專利技術正在新基建中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
十年磨一劍。那凍裂的雙手、熬紅的雙眼,終化作前行路上的星光。在技術筆記扉頁,他寫下:“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西南北風。”
張永江用一次次技術攻關與工程實踐,詮釋了新時代工程人的責任與擔當。他不僅是科技創(chuàng)新的“排頭兵”,更是扎根一線、帶隊伍、育人才的“實干家”,為企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貢獻著堅實力量。